
阅读这篇文章前,诚挚邀请您点击“关注”按钮,方便日后持续接收更多类似优质内容,也便于您参与讨论与分享。您的支持是我们不断创作的最大动力!
文|深瞳
编辑|t
1871年1月18日,位于巴黎的法国王室象征——凡尔赛宫,这座欧洲最大、最奢华、最壮观的宫殿,聚集着一批德国军政要员。
当时71岁的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,在铁血宰相俾斯麦等人的陪伴下,庄严加冕为德意志第二帝国皇帝。普鲁士王国借助法兰西第二帝国的覆灭,完成了声势浩大的德意志统一大业。
这场旷日持久近半年的普法战争以法国的惨败告终,而德国人在凡尔赛宫举行的加冕典礼,无疑成为了对法国最大的羞辱与警示。
战前,欧洲各国普遍看衰普鲁士,普遍认为实力强大的法国必将笑到最后,为何却最终是普鲁士取得了胜利?接下来本文将为您揭示这背后的深层原因。
展开剩余89%德国皇帝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加冕
一场不得不打的战争
1870年春季,流亡法国两年的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二世宣布退位,西班牙议会随即推举德意志王子利奥波德为王位继承人。
利奥波德亲王既与西班牙波旁王朝有血缘关系,同时也是普鲁士王室霍亨索伦家族成员。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对利奥波德继位表达了全力支持。
若利奥波德顺利继位,普鲁士将获得西班牙这一强大盟友,极大威胁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。
此前,经过1864年的普丹战争和1866年的普奥战争,普鲁士成功打击了阻碍其统一德意志的两大劲敌,并建立了以普鲁士为核心的北德意志联邦。
完成了去除奥地利的“小德意志”统一大业后,唯一剩下的最大障碍就是法国。
德意志南部四邦——巴伐利亚、符腾堡、巴登、黑斯—达姆斯塔,长期受到法国的影响,仿佛成了法国的“势力范围”,一直未加入普鲁士主导的联邦体系。
1866年普奥战争期间,普鲁士首相俾斯麦为换取法国的中立,曾以模糊的话语暗示拿破仑三世可在这四个邦享有更大利益,但战后俾斯麦未兑现此诺,激怒了拿破仑三世。
拿破仑三世是法国第一帝国皇帝拿破仑一世的侄子,1848年依靠农民支持通过选举成为总统,随后恢复帝制,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帝国。
尽管国内政治经济改革并不顺利,且复辟帝制导致民心涣散,拿破仑三世决定发动对普鲁士的战争,以转移矛盾、巩固统治,而西班牙王位继承成为了绝佳的借口。
在法国媒体煽动下,民众情绪高涨,全国掀起抗普浪潮。
拿破仑三世指示外交大臣格拉蒙向普鲁士提出抗议:“普鲁士让自己的亲王登上西班牙王位,破坏了欧洲现有的势力平衡,损害了法国利益。”
他更直言威胁:“凡是谁妄图恢复查理五世的帝国,法国将立刻向其开战!”
查理五世是16世纪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,同时统治西班牙,缔造了鼎盛的日耳曼帝国。
出于大局考虑,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和利奥波德亲王决定放弃西班牙王位继承权,避免激化矛盾。
但拿破仑三世仍不肯罢休,坚持要求普鲁士做出书面保证,派遣大使佩蒂德到埃姆斯见威廉一世,要求绝不允许霍亨索伦家族成员登上西班牙王位。
这种无理要求激怒了普鲁士国王,威廉一世立即将经过的谈话内容电报给俾斯麦,由他决定是否公开。
俾斯麦对此大喜过望,早在普奥战争结束后就预测到普法必有一战,想借此机会统一德意志。
经过总参谋长毛奇的评估,普鲁士已做好充分准备,有能力击败法国。
俾斯麦修改电报措辞,使其看似法国大使傲慢无礼,普王拒绝态度粗暴,并迅速将修改后的电文发布于普鲁士报纸,此举即“埃姆斯电报”事件。
该事件成功激怒法国,1870年7月15日,法国议会批准对普战争拨款,4天后正式对普鲁士宣战。
拿破仑三世、军队将领乃至底层士兵,对这场战争充满信心,殊不知,普法双方实力早已发生巨大变化,法国自以为是猎人,实际上却成为了普鲁士眼中的猎物。
复杂的外交布局
战争前夕,俾斯麦在外交上布局深远,为对法战争营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。
他预见到英国不会支持法国。英国奉行“大陆均势”政策,不希望法国一国独大。
当时,法国作为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国,在亚洲和非洲与英国争夺殖民资源,双方矛盾深刻。
沙皇俄国在拿破仑战争中曾担当“欧洲宪兵”,后逐渐深度介入西欧事务,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。
俾斯麦早在1863年便开始与俄国展开外交接触,当年波兰爆发民族起义,英法支持波兰人,俾斯麦则与俄国签订镇压波兰人的军事合作协议,换取俄国在普法战争中的中立。
此外,沙俄与英法矛盾深刻。19世纪50年代的克里米亚战争,英法联军击败俄国,导致俄国黑海沿岸扩张受限。
俄国被迫签订《巴黎条约》,宣布黑海中立化,阻断了俄国进入地中海的必经通道,沙俄对此心怀不满。
俾斯麦巧妙利用了这一点,派使者承诺帮助废除《巴黎条约》部分条款,以换取俄国对普法战争的中立态度。
在争取到欧洲主要大国中立后,俾斯麦并未急于发动战争,而是通过“埃姆斯电报”激怒法国,诱使法国先开战,使法国成为战争的挑起者,从而在国际舆论中占据优势,为普鲁士赢得更多同情。
在外交舞台上,法国明显处于劣势。
普法两国实力对比
法国敢于挑起战争,一方面源于其自信,认为自己远胜普鲁士,实则情况并非如此。
19世纪初,普鲁士还处于落后的封建农业国阶段,但30年代起,普鲁士积极推动工业革命,迅速赶超。
普鲁士拥有得天独厚的工业发展资源,鲁尔煤田丰富,1870年煤炭年产达3400万吨。
煤炭产业的繁荣带动了冶金、机械制造业迅速发展,生铁产量达到140万吨,钢产量17万吨,蒸汽机车3500辆。
重工业发展推动了铁路建设,1870年普鲁士铁路总里程达2.1万公里。
发达的铁路网络在战争中极大提升了军队机动性和物资调运效率,使普鲁士能在局部战场实现以多打少的包围歼灭战。
例如1870年8月,普鲁士总参谋长毛奇率37万大军集结边境,而法国才刚刚集结24万人。
普鲁士还拥有像克虏伯这样的世界领先军工企业,生产先进枪炮装备。
普鲁士军队是世界首个装备射程1600米的后膛装填金属弹壳步枪的军队,1867年就装备了后膛装填钢制火炮。
农业方面,普鲁士19世纪初推行农业改革,废除农奴制,为工业提供大量劳动力。
农业逐渐实现资本主义大生产,广泛采用化肥与机械,大幅提升单产,其中马铃薯和甜菜产量在1870年名列世界第一。
相比之下,法国则表现出后劲不足。
法国工业以轻工业和中小企业为主,60年代末重工业仅占27%。
服装、奢侈品产值达15亿法郎,但重工业仅为5.6亿法郎。
1870年法国煤炭产量仅1333万吨,生铁产量177万吨,远不及普鲁士。
铁路建设虽有一定规模,1879年铁路总长1.7万公里,但建设速度慢,运营起步时间晚近十年。
农业依旧停留在小农经济阶段。拿破仑三世执政依赖农民支持,保护小农土地所有制。
小农经济分散且规模小,难以实现机械化大生产,限制了农业发展。
发布于:天津市一鼎盈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